林帅不愿出兵朝鲜,周总理严肃批评,毛主席一语道破其软肋!
1950年6月25日,朝鲜半岛南、北民族矛盾激化,以致爆发全面军事冲突。
原本这是一场局部冲突,但冲突第二天,美国杜鲁门,麦克阿瑟就开始插手其中,使其性质发生改变。
6月27日,美国海军远洋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。
“第七舰队”的前身是二战时期美国西太平洋舰队,活跃于战场军事行动。
舰队入台,占基隆和高雄两重要港口,其目的昭然若揭,想一箭双雕,一边支援韩国,一边摆明“会武力阻止大陆解放台湾”的立场。
6月28日,毛主席严正指出,各国自己的事务自己管,亚洲的事亚洲人民自己管,不需要美国干涉。
同时,号召全民乃至全世界团结起来,共抗美帝国挑衅和霸权。
毛主席历来主张“打得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”,这次自然也不例外。
他极力主张“出兵朝鲜”,周总理对此持高度支持态度,并在后来承担了极其繁重的外交和后勤工作。
展开剩余72%如果出兵朝鲜,就需要善谋善战的军事智慧人才。
点将何人?毛主席当然就想到了林帅。
但是,林帅对此却持截然不同的态度,他的理由很充分:中国刚经历了残酷的抗日战争,新中国刚刚成立,正处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状态。
此时如果冒然出兵,对中国发展和稳固实在不利,况且美国军事实力雄厚,就算出兵最好“出而不战”。
周总理严肃批评该自灭志气行为,毛主席也一语道破其软肋在于无必胜心。
朝鲜为中国海上兼陆上邻国,自古“唇亡齿寒”的经验教训不胜枚举。
因此,面对“出兵”和“不出兵”的分歧,中央先是调整军事部署,7月东北边防军成立,把东北从战略后方变成国防前哨。
9月,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,开进平壤。
10月1日,毛主席收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和朴宪永联名写来的请求驰援书信。
10月8日,中国宣布正式介入朝鲜战争。
由于林彪以身体抱恙且不熟悉朝鲜地形等理由推辞不受。
于是,最后才有了“彭德怀临危受命,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和政委”这一重要军事任命。
1950年10月下旬,志愿军开进朝鲜,11月苏联秘密介入,和志愿军合作,在鸭绿江南岸上空开辟了著名的“米格走廊”,美军评价:“中国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军事强国”。
截至1951年4月下旬,中国志愿军先后发起了五次战役,有力粉碎了美军的霸权目的,同时给予美军重创。
这时,美国杜鲁门和麦克阿瑟权力之争走向白热化,两人对作战态度出现严重分歧,麦克阿瑟甚至拒不执行杜鲁门命令,杜鲁门免去其军事职务,同年4月杜鲁门自己也被迫解职。
作战双方由此呈现战略对峙状态,这为后续进入停战谈判和最终划分军事界限,奠定了基础。
上甘岭战役后,美国疲于对抗,最终在1953年3月放弃作战,在周恩来和金日成的合力斡旋下,有条不紊地解决了战俘等遗留问题。
对于朝鲜战争,美国干预的目的在于稳固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,遏制共产主义扩张,更具体些就是生怕中国和苏联影响力扩大,威胁其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。
毛主席和周恩来高瞻远瞩,彭德怀指挥若定,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伟大胜利,彻底粉碎了美国的霸权图谋。
参考文献:
1.[美]莫里斯·艾泽曼著.《战争中的美国丛书·朝鲜战争》.当代中国出版社.2006年2月.130
2.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.抗美援朝战争史.军事科学出版社.2000年.第二卷
发布于:山东省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