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莎·叶戈罗夫娜·沙尼娜是苏联在二战期间著名的女狙击手之一,她在战场上的记录通常写作62名德军被击毙(其中约12名为敌方狙击手)。她的一组持枪彩照刊登在苏联杂志上,后来成为苏军女狙击手形象的经典象征。
沙尼娜生得高挑、面容姣好:蓝色的大眼睛、金色波浪发,看上去像和平年代的模特,但她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像一阵令敌人恐惧的风暴,因此有人称她为“给法西斯带来雷雨”的勇士。著名作家伊利亚·埃伦堡在报刊上高度评价过她,美国媒体在1944—1945年间也曾转载并赞扬她的事迹。但沙尼娜本人很谦逊,日记里写道她只是“保卫祖国”的一名苏联人。
她于1924年4月3日出生在阿尔汉格尔斯克附近的一个普通农家,父母给她取名“罗莎”以纪念革命人物罗莎·卢森堡。家里还有五个兄弟姐妹,并收养了三名孤儿。1938年,14岁的罗莎从小学毕业后到师范学校读书,后来在幼儿园兼职教书挣钱。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时,她加入了城市的志愿消防队,参与扑灭轰炸引发的火灾。
展开剩余82%1943年6月,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沙尼娜自愿参军。她的两个兄长在战争中已牺牲或失踪。入伍后她被送到了中央女子狙击手训练学校学习,那里新近从优秀射手课程扩展而成,培养了大量女狙击手和教官。沙尼娜以优异成绩毕业,本可以留任当教官,但她坚持要求到前线去作战。
1944年4月2日,她被分配到第338步兵师。不久,她所在师专门组建了一个女子狙击排,沙尼娜三天后就立下战功,首次击毙德军。她对第一次杀敌的反应很真实:冲进战壕大喊“我杀了一个人!”,战友们将她拉住,安慰说这只是消灭了法西斯。仅在4月6—11日的六天里,她就累计击毙13名德军,因此获得三级荣誉勋章,成为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获此荣誉的首位女兵。到5月底,她的战果增至18人,媒体开始报道她的事迹,照片登上前线报纸头版。
1944年6月苏联发起“巴格拉季昂”攻势,第338师参与了进攻维捷布斯克和解放维尔纽斯的战斗。出于保护女兵的考量,军方曾要求女狙击手少参加正面冲锋,更多安排在后方歇息或随部队移动以保存实力。但沙尼娜多次申请上前线,甚至两次写信给斯大林请求前往步兵营或侦察连,尽管官署最初多次驳回。
1944年8月初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。一次随部队过河时,她暂被落在对岸,随后跟随另一营赶到前线。碰上遭遇战,沙尼娜单独冲入敌群,竟俘获了三名德军士兵。这个行动虽然勇猛,但违反了上级关于女狙击手部署的纪律,因此她被连同共青团组织一起受到了惩处。尽管如此,一个月后上级还是在授予她二级荣誉勋章的文件里,把“俘虏三名德军”记为获奖理由之一。军方的愤怒可以理解:女狙击手被视为宝贵资源,用于冲锋并非最佳方式,个人勇敢不等于应当成为典范。
8月底,部队编制调整,第338师被划入第39集团军;但原来的女子狙击排则留在第5集团军,并并入第184红旗师。9月,苏军进入东普鲁士,沙尼娜在新的战线上几乎天天出动,与德军狙击手对抗。到9月16日她被授予二级荣誉勋章时,战果已超过53人,其中很多是在东普鲁士战役中取得的。西方媒体也开始注意到她,加拿大媒体甚至称她为“东普鲁士看不见的恐怖”。
沙尼娜喜欢写作,她给家乡和朋友寄信,并在1944年10月6日至1945年1月24日期间写下了三本日记。出于保密,她在日记中常用暗语记录战况,用“黑色”“红色”等词汇代表击毙或击伤敌人。日记描绘了她的行动细节:黎明时爬过泥泞的战壕、进入伪装好的射击掩体、利用黄昏时树影对付藏在树丛的敌狙;在训练中她学会了“一呼吸内连续射杀两人”的技巧,实战中也多次精准命中移动目标。她的日记中写道:“无条件的要求——智胜敌人并杀死他——成为我狩猎的法则。”
1944年11月,军方曾提议把她调往预备役以保护英雄,但沙尼娜拒绝上前线以外的安排,仍请求回到战位。12月12日她在战斗中右肩受伤,随后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。12月27日,她被授予勇气勋章,官方记录当时她已击毙59名德军。伤愈期间她还写报告要求复员到前线,1945年1月初,第5集团军司令批准她返回一线。
1945年1月中旬,苏军在东普鲁士发动新的攻势。1月15日,第184师在猛烈炮火下向艾德昆纳发起进攻。沙尼娜在前线深感危险,她在日记中记录了战友的牺牲和营连的大量伤亡。1月27日,师长在炮击中受伤,掩护师部的狙击手们包括沙尼娜也遭到弹片伤害;当时她腹部被弹片击中,伤势严重,被送往战地医院。1月28日,年仅20岁的罗莎·沙尼娜因伤重在医院去世。在整个战争中,她家有四个兄弟姐妹牺牲在战场上。
官方最后记载的数字是1944年12月27日时她已击毙59人,但历史学家推测,若把1945年1月的作战统计在内,她的战果应该达到或超过62人。无论确切数字如何,沙尼娜短暂的一生和她在战场上的勇气,使她成为苏联女性中的传奇人物。她的影像、日记与战友回忆一起,构成了那个年代关于女狙击手的生动史料:既有英勇与技巧,也有年轻生命被战争吞噬的悲怆。
战友们回忆她性格开朗、爱好体育(喜欢打排球),不喜欢自私的人;她清洗武器时常唱歌。生前沙尼娜曾立志:战争结束后想继续读大学,若无法如愿,她希望回到幼儿园工作,照顾孤儿。这些愿望更突显了她作为一个普通年轻人的一面——在铁血与柔情之间,她选择了为国家而战,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。 (作者:陶慕剑)
发布于:天津市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